熱點聚焦
【“湘”約教育新時代】讓大班額退出歷史舞臺 補齊“短板”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
【“湘”約教育新時代】讓大班額退出歷史舞臺 補齊“短板”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
編者按:“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新時代,意味著新方位、新坐標,教育亦是如此。全省教育大會將于12月24日在長沙召開,這是10年來湖南省首次召開的高規(guī)格教育盛會。教育新時代,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yōu)教”,湖南以推進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發(fā)展為抓手,不斷回應民生訴求,努力實現義務教育高位優(yōu)質均衡;積極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不斷書寫科教強省新答卷;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改革,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奮進之筆”濃墨重彩、遒勁有力……紅網記者走進永州、懷化、長沙等地,親身感受教育發(fā)展帶給當地的變化。即日起,紅網時刻推出【“湘”約教育新時代】專題報道,講述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投身教育事業(yè)的故事,反映湖南大力推進科教強省建設的舉措成效。
“座位前排緊靠講臺,后排倚著后墻,兩側挨著窗戶,進出有時靠爬,學生轉身都難。”這是以前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qū)梅灣小學超大班額的真實寫照,最大的班人數有95人,苦了孩子,也累了老師,大班額分流迫在眉睫。
原本就讀于梅灣小學的鄭詩譯小朋友,這個學期轉學到了1.3公里以外新建的映山小學,從原來班級的81名學生到現在班上的44名同學,鄭詩譯笑著說:“新學校好寬敞!”“課堂紀律變好了,室內外的活動空間更寬敞!”家長曾艷感慨,她的孩子徐睿鑫以及班上的30余名同學自愿報名分流至新建的映山小學。
這是永州加快“化解大班額”的一個縮影。

永州市某小學“大班額”化解前的教室。

“大班額”化解后教室空曠了不少。
立足“高標桿”加強學位建設 告別擁擠的大教室
加快學位建設是第一招,嚴格把好入學關、切實做好學生分流關等措施是連環(huán)拳。永州市副市長謝景林介紹,2017年,永州啟動新一輪學位建設三年攻堅計劃,市委市政府把學位建設和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工作作為一號民生工程和人大一號議案推進,高位推進保障學位供給。
經過幾個月緊鑼密鼓的建設施工,映山小學于今年秋季如期開學。該校現有38個教學班、1586名學生,全部都是從冷水灘河東四所小學按片區(qū)分流過來的學生,平均班額少于45人。
胡玲輝是本學期從三多亭小學選調來的骨干老師,像她這樣的共有19名,大大帶動和提高了映山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
“從前我?guī)У陌嗌嫌袑⒔?0個孩子,批改作業(yè)尤其是作文就特別累,對后進生的輔導也很費勁,”映山小學六年級語文老師胡玲輝說,“現在我們班是45個學生,一個晨讀,就可以完成班上學生的讀寫聽默小測驗,及時總結數據。批改作業(yè)輕松不少,更有利于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
今年秋季開學,永州新增學位11.6萬個,消除超大班額3451個,還將在2020年前完成23.57萬個學位建設目標任務。為打消家長對新學校環(huán)保方面的疑慮,秋季開學前,永州組織多個部門對校內、室內空氣質量進行全面檢測,并及時公布檢測結果。“沒有達到使用標準的學校一律不投入使用,一律不開學。”永州市教育局局長張建坤說。
在懷化市會同縣,該縣一完小、二完小、三完小就有122個班是超大班額,班級平均人數有74人,最多的班級有85人,教室里滿滿當當、十分擁擠。會同縣投資1.45億打造了一所極具現代化的新型學校城北學校,為該縣化解義務教育超大班額做出了貢獻。
2米多高的漢白玉孔子像、造型別致的藝術樓、寬敞大氣的多功能報告廳,還有寬闊的田徑場和風雨體育館……“我們要把城北學校打造成高標桿的樣板學校!”會同縣縣長周立志介紹,今年秋季開學,城北學校統(tǒng)一分流來了三個年級近2000名師生,同步轉來了三所小學升入會同一中的中學錄取指標,以優(yōu)秀老師和錄取指標引導學生分流。
“聽說茶葉消異味、除甲醛效果好,我們還購買了一萬多斤茶葉打成粉末,鋪在教室每個角落,足足放了一個多月。”校長饒菊芳介紹,學校面向家長們開放,可以自主檢測,“有一位家長拿著機器認真測量了五處場所后,放心地報名了。”
孩子們,終于,以后上課不用擠了。

經過整修后的嵐角山中學學生宿舍。
以“強”帶“弱”集團化發(fā)展農村學校引來了城里娃
每周五下午放學,在嵐角山中學的校門口,接送學生的校車、公交排起了長龍。嵐角山中學距城區(qū)10余公里,以前只有學生260人。今年8月,冷水灘將其交由市級名校京華中學托管,作為京華中學寄宿部,實現教學管理同步進行。
京華中學教師流動到嵐角山中學任教,編制不變、待遇不變,還能享受相應的津補貼,升級后的嵐角山中學成為了京華中學的寄宿部。除了兩校的學生,還新吸納800余名城區(qū)孩子前來寄宿就讀。這個早前只有260余人的農村中學一躍成為了1500余名學生的“大校”,未來這里可提供2400個學位。
“我是7月20日上任的,剛來這里的時候,可以說是破爛不堪,硬件、軟件都不像樣子,學校賬面上僅剩下幾百塊錢。”永州冷水灘京華中學副校長、寄宿部校長周顯玉說起開學前那段“開荒”日子,仍舊記憶猶新。他以辦公室為家,十幾名新來的教師在以教室改造成的臨時宿舍里“蝸居”了連個多月,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zhàn),校園重新恢復了生機和喧鬧。
“一期工程投入400多萬進行提質改造,二期工程將投入四千多萬,進行道路‘白改黑’、塑膠操場、跑道以及新宿舍建設。”周顯玉說。
為了最大限度地照顧孩子,學校從食堂抓起,“不抽一根煙、不喝一口酒,不拿一分錢回扣!”周顯玉下決心從原則上降成本,2.25元一斤的大米談到了2.05元,1.8元的面包談到了1.5元,光是面包利潤一天就能節(jié)省450元。“食堂里,六塊錢有三葷一素的菜,全心全意為了學生。”
和周顯玉一起來的,還有18名京華中學的教師,“他們有的是名省、市、區(qū)學科帶頭人,有的是骨干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來了這些老師后,我們的教學質量和管理都在穩(wěn)步提升。”周顯玉說。
“我想從現在起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性,減輕父母的辛勞。經過一個暑假的思考,我決定從本部轉來寄宿部,這里青山綠水環(huán)境好,是學習的好地方呢!”初三207班學生劉昕昕說。
該校家長劉小紅說:“孩子之前在城區(qū)學校讀書,之前每個班的學生比較多,現在來到我們這個學校,每個班的學生控制在40多人左右,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永州冷水灘區(qū)通過向郊區(qū)學校注入優(yōu)質教學資源,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吸納城區(qū)學生就學,化解中心城區(qū)超大班額問題,又實現了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

堡子鎮(zhèn)小學煥然一新的操場。
窮縣辦“富”教育 “抬高”農村教育“底板”
“出太陽,一身灰,下大雨,一身泥,”這曾經是懷化市會同縣堡子鎮(zhèn)小學操場的寫照。去年,財政投資兩百萬元,將這個由水泥和煤渣鋪墊的操場已經變成了嶄新的塑膠跑道,并維修了教學樓。2015年,投資50多萬新修了學生廁所;2016年投資20多萬配備了20多個班級的多媒體設備。
會同還投入近5000萬元搬遷新建了庫區(qū)朗江學校、漠濱學校;投入4000余萬元搬遷新建了金子巖小學……通過實施合格學校建設、村小標準化和鄉(xiāng)鎮(zhèn)中心幼兒園建設、實施“改薄”工程、教師安居工程等,改縣大力改善了農村辦學條件。
“2014年以來,全縣在學校硬件建設和改善方面,投入了4個多億,在教師津貼、補助、培訓等方面的投入,達到了6個多億,”會同縣縣長周立志說,“窮縣也要辦好教育!我們是財政困難縣,但近年來我們突出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地位,加大投入,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我們始終認為要,做好教育,尤其是做好農村教育,一定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
教育投入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事業(yè),一點點投入的回報是巨大的,效益是最好的。一個家庭,如果當地小孩要送去外地比如懷化市讀書,一年起碼多花幾萬塊錢,送去長沙開銷更大。“在會同,從幼兒園到高中,我們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最美的風景在校園!”周立志說。

會同縣新建的城北學校設施設備先進,校園環(huán)境大氣美觀。
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下足功夫提高待遇
面對早年“老師出走”“學生外流”的危機,抓好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塑信任。“把老師當做自己的授課老師尊重,認真聽取教師心聲,增強他們的職業(yè)崇高感。最好的信任是什么呢?那就是把下一代的教育交到當地教師的手中。”不但周立志的孩子在會同的小學,從外地調任干部的子弟,也都帶來了會同讀書。
城北學校校長饒菊芳是全縣小學唯一在職湖南省特級教師,為了這里的孩子們,她多次放棄了外調的機會。2016年,長沙某小學力邀她擔任教導主任,被她婉拒了;一家在會同經商的房地產商,非常認同饒菊芳的教育理念,以30萬年薪聘請她前往貴陽城區(qū)擔任項目配套小學校長,依舊被她婉拒了。“我要為新開辦的城北學校找到北!”饒菊芳說,“這里有氛圍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這里為我提供了生長平臺,這里就能實現我的教育理想,我何必要走呢。”
在饒菊芳的感染下影響了一批人,城北學校教師吳傳清面對懷化市某校15萬年薪的誠聘,面對能與愛人、家庭團聚的機會,他依舊放棄了,他說:“這里干起來挺帶勁兒。”
“在人才引進方面,我們開辟綠色通道,單獨設立招考機會,外地優(yōu)秀老師來工作,隨時召開編委會解決問題。”周立志說。
會同縣全面推行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和城區(qū)學校、城郊優(yōu)質學校骨干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支教制度,2015年以來,共交流學校領導人員190余人,交流調配城鄉(xiāng)教職工650余人,選派120余名教師前往薄弱學校支教。
堡子鎮(zhèn)小學校長李素芹說:“抓好青年教師培養(yǎng),對提高教學質量非常重要。特崗教師和師范委培生的補充為農村教育輸入了新鮮血液,并逐漸成為生力軍。”堡子鎮(zhèn)小學敢于給新入職的年輕老師“壓擔子”,與老教師“結對子”,為他們的成長“搭梯子”。
楊明珍畢業(yè)于長沙師范學院,去年剛來堡子鎮(zhèn)小學,就擔任五年級班主任,2018年秋季剛開學,便被提拔為了教導主任。“剛來的時候,正好面臨課改樣板校的重大任務,除了教學任務還負責圖書室的搬遷管理,剛畢業(yè)的我一時間角色轉換不過來,有段時間天天哭,”楊明珍說,“幸好有我的師傅和多位前輩關心幫助,讓我度過了最開始、最艱難的時光,我還想多留在農村小學鍛煉自己。”
近年來,會同縣在提高教師待遇、穩(wěn)定師資隊伍方面,花了大力氣。2016年、2017年,全縣應發(fā)教師基本工資分別為10779.8萬元、10726萬元,盡管改縣財政困難,但教師工資一直做到了足額發(fā)放,在保證農村教師待遇上,按時足額發(fā)放武陵片區(qū)教師人才津貼和鄉(xiāng)鎮(zhèn)教師工作津貼,落實各項待遇,2016、2017縣財政安排教師政策性津補貼和福利分別為2333.4萬元、1112萬元,住房公積金按政策最高上限撥付分別為1971.7萬元、2871萬元,對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獎勵,由2016年的80萬元提高到2017年的300萬元……會同縣咬緊牙關、勒緊褲帶,提高教師待遇方面下不斷功夫。
來源 紅網
責任編輯 勝利

